家庭必备脉搏血氧仪如何使用

时间:2023年11月07日 来源:

血氧仪应该测中指、食指、无名指等,能够提高检查结果准确性。

1、中指:中指一般情况下,局部的血液循环是比较快的,敏感性会逐渐的增加,通过检测以后,能够了解身体当中的血氧浓度。

2、食指:血氧仪也可以测量食指的血液进行相关的检测,这样能够有效的测量身体当中的血氧饱和度。

3、无名指:在平时生活中也可以选择无名指进行相关的检测,这样能够有效的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度。

除此以外,也可以选择大拇指、小拇指等,具体的检查部位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来进行操作。 正确使用脉搏血氧仪是维护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家庭必备脉搏血氧仪如何使用

家庭必备脉搏血氧仪如何使用,脉搏血氧仪

血氧仪也称为脉氧仪,是一种检测人体生命体征的简便仪器,指夹血脉氧监测即没有创伤,也非常方便。血氧仪上的两个数值是血氧饱和度和脉率。

1.血氧饱和度:血氧仪上以SPO2表示,单位是:%。血氧饱和度是血液中氧和血红蛋白的含量,占全部可结合的血红蛋白的百分比,可反应呼吸和循环功能,通常认为正常值不应低于94%,否则被视为供氧不足,可见于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肺间质性疾病等。心血管疾病如心衰也可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

2.脉率:血氧仪上以PR表示,单位是:次/分,用于监测脉搏,它的正常值往往是在60-100之间。在紧张或运动时脉率会增快,静息时减缓。特殊体质如运动员静息脉率也可小于60次/分,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在各种心律失常时可出现脉率的异常,如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 手指脉搏血氧仪干什么用的通过红外光和光电传感器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测量出人体的脉搏和血氧饱和度。

家庭必备脉搏血氧仪如何使用,脉搏血氧仪

血氧仪的数值有两个,是血氧饱和度和脉搏速率。屏幕上方的%SpO2为血氧饱和度的数值,屏幕下方的Min为脉搏速率的数值。

1、血氧饱和度(%SpO2):是指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百分数,即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占总血红蛋白的百分比。正常动脉血氧饱和度为95%-98%,静脉血氧饱和度为70%-75%。数值低于95%说明缺氧了;

2、脉搏速率(Min):脉搏指的是浅表动脉的搏动,脉率是每分钟的脉搏数。心率就是心脏跳动的频率。一般人的心率在每分钟60-120次之间。人在运动或紧张的情况下,会出现心跳加快。正常人的脉搏和心跳是一致的,即60-120次/Min,数值不在这个范围,过高或过低都属于异常。

血氧仪对患者的诊断只起辅助作用,如出现严重的症状,如呼吸困难、气短、乏力、晕厥,需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

脉搏血氧仪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医疗设备,广泛应用于医院、家庭和运动场所等领域。它可以帮助医生或患者更好地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此外,脉搏血氧仪还可以帮助运动员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提高运动效果。

具有精细的测量功能和便捷的使用体验。确保产品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我们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让用户更加放心使用我们的产品。我们的产品质量可靠,价格合理,售后服务完善。我们相信,脉搏血氧仪将会成为您身体健康的守护者,为您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舒适。 除了测量脉搏和血氧饱和度外,脉搏血氧仪还具有便携性的特点。

家庭必备脉搏血氧仪如何使用,脉搏血氧仪

脉搏血氧仪检测脉搏和血氧饱和度两个指标,脉搏的正常范围在60-100次/分,血氧饱和度的正常情况下不低于94%,数值集中在95%-98%。正常情况下脉率等于心率,心率处于正常范围可以保证身体各脏器的充足供血,非一过性的过多、过少都是疾病的反应。生理情况下,人在情绪激动或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会导致心率增快;病理情况下,例如甲亢、贫血、器质性心脏病等,也会引起心率增快。血氧饱和度用SPO2表示。血红蛋白(Hb)负责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其他组织。脉搏血氧仪是一种用于测量人体脉搏和血氧饱和度的便携式医疗设备。杭州脉搏血氧仪欢迎选购

脉率是指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正常值在60-100次/分钟之间。家庭必备脉搏血氧仪如何使用

测血氧饱和度时不存在哪个手指,一般用中指、食指、无名指比较好。

测血氧饱和度采用指套式光电传感器,测量时只需将传感器套在人手指上,使用波长660nm的红光和940nm的近红外光作为射入光源,测定通过组织床的光传导强度来计算血氧饱和度,为临床提供了一种连续无损伤血氧测量仪器。

目前夹指的检测办法常用于是中指、食指和无名指,这三个手指相对来说可能比较敏感,准确性相对高一些。而大拇指和小拇指相对一个是小,一个是过于宽,较其他的三个手指可能敏感度要略差些,所以建议采用中间的三个手指。

正常人在不吸氧的状态之下外周血氧饱和度一般维持在95%以上,如果低于95%说明可能存在呼吸功能障碍或者心功能障碍、严重贫血等情况,都需要进行其他检查明确诊断。 家庭必备脉搏血氧仪如何使用

上一篇: 血糖仪试条

下一篇: 怎么预防甲型流感

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本站不为信息真实性负责